欢迎访问新火狐体育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火狐体育平台app

火狐体育官方版

工程案例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恒丰街1号恒丰花园A、B栋2层02号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点击数:51发布时间:2024-03-13 14:46:21 来源: 新火狐体育

  1.经济效益水平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加快招商引资、推进产业迭代升级,经济发展呈现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级,年均增长4.7%。总利润五年累计907亿元,占园区建园来盈利总额的近80%,较“十二五”提高708.5%。上缴税金五年累计54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12.9%,占园区建园来税收总额的近6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5%,较“十二五”期末提升11.7个百分点。亩均产值、亩均税收、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别突破800万元、100万元、1000万元,名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茅。(四)空间布局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化学工业区(以下简称“化工区”)核心竞争力、推进化工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先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等,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期间,化工区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见表1),多次荣获“全国化工园区30强”榜首,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五星级)”,全面迈入“从大到强、从强到优、从优到精”的迭代升级阶段,开启了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

  2.安全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地增强。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狠抓责任落实、强化基础支撑、坚持主动预防,逐步形成了综合管理、专业管理和属地管理协调融合的大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健全“三级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全天候响应、全覆盖监控、全过程演练、专职化队伍保障的应急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国首个危化品电子标签自动识别应用系统,园区职业病发病率0%、总体百万工时可记录损失工时事故率0.8,达世界一流水平。

  3.生态环境质量治理历史最优。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末,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浓度(VOCs)为55.2微克/立方米,较“十二五”末下降46.6%;污染物PM2.5、PM10、氮氧化物、硫化氢和氨气浓度分别较“十二五”末下降33.3%、35.7%、34.8%、43.8%、29.6%。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重点企业指纹库建设,形成“企业报告—项目控制—独立核查—网络监控”的监督管理机制,重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率均达100%。

  4.循环经济领先全国同行。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被评为全国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科思创、舒驰等公司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出台化工区产业绿色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节能减排、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执行率为100%。“十三五”末,园区万元产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16%,能耗、耗水量、废气、废水指标领先全国同行业水平。建立“水厂—企业—污水处理厂—湿地处理系统—区内河道系统”的人工生态湿地废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废水COD、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20%-30%、65%-85%、45%-55%。建设移动式光伏发电机组,年节能量达1.4万吨标煤,CO₂年减排量达3.9万吨。

  5.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科创研发、成果转化、科创服务三大板块,成立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占地5.8万平方米的科创基地一期建成,朗盛亚太应用开发中心等项目落户。连续举办两届“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发布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扶持政策,开展诺奖科学家进化工区、法国科技之旅上海站等一系列海外合作交流活动。

  6.公用工程降成本成效显著。持续推进公用工程综合服务融合化、配套服务标准化、价格管理透明化,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制定化工区公用工程价格指导意见,建立公开、透明的公用工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协调机制。开展低压天然气经销体制改革,率先推动园区企业参加市直供电交易,累计节约能源成本超3亿元。推动管廊、水务、废料处置、码头、蒸汽等配套企业优惠让利、提供增值服务,累计为企业节省本金超1亿元。管廊公司编制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成为全国化工园区首个国家标准。

  7.智慧化工园区示范单位创建成功。加快探索智慧化创新之路,获“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基地”等称号。加强智慧园区建设顶层设计,确定“1+1+3+6+X”的总体框架。发布园区《智慧政务信息系统资源交换接口标准》《智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范》,出台智慧园区建设工作制度、专项支持实施办法、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云计算中心、智慧公安、智慧消防、智慧医疗、智慧海事、智慧海关、智慧管廊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赛科、科思创、巴斯夫、华谊新材料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全面开展。

  8.营商环境全方位优化。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推进园区精细化管理,建立“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的工作机制。化三消防站工程、医疗救护综合大楼暨直升机专用停机坪等重点工程建成启用。道路大修、绿化提升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绿色共享通勤班车投运。推进“三个一批”行政审批改革,全方面实施告知承诺制度,简化审批服务流程。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升级化工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

  9.疫情防控成效全市领先。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预案,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取得“0”输入、“0”疑似、“0”确诊的阶段性成果。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出台《企业复工复产八条严管措施》等文件,加强车辆及人员出入园区管控,开展口岸船舶检查、卡口车辆排查,人员体温检测,累计防疫检查超过30万人次、出具健康证明6.8万张。建立“两防三保”工作组,发布《支持企业抗疫复产扩能、稳定增长预期、促进投资发展十条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在全市率先做到生产企业100%复产、在建工地100%复工。

  10.共享融合长效机制形成。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共享共赢。联合长三角地区16家重点化工园区成立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联盟,编制长三角地区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逐步优化金山、奉贤分区一体化管理工作方案,推进分区管理上的水准提升,两个分区均入选国家绿色园区。构建“造血”长效机制,为金山、奉贤两区累计提供分享税收所得124亿元。持续推进“公众开放日”“好邻居、双结对”“爱心助医”等品牌活动,累计接待公众超过5000人次,年爱心助医惠及周边居民约2500人。

  对标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化工区在原料资源、科学技术创新、公用工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上的水准有待提升,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待进一步削减,区域交通、住房、医疗等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更加凸显重要性,我国全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核心地位以及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快速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加大力度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将促进化工区产业进一步迭代升级、激发新的发展动能。

  与此同时,上海化工区发展也面临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安全环保管控难度加大、项目布局调整等诸多挑战。“十四五”期间,化工区将全面审视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着力破解瓶颈问题,不断的提高产业、创新、治理和资源配置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迈进。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四个论英雄”、数字化转型、提升软实力等要求,按照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以服务落实“三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为战略牵引,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一体化”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创新,打造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的附加价值的化工产业,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贡献。

  ——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谋划,快速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打造与国际大都市相得益彰的化工区。

  ——放在双循环大背景下谋划,深度融入全球化工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化工行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

  ——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谋划,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践行化工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化工行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

  ——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谋划,充分的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放在上海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谋划,服务和对接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品牌园区。

  ——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园区党建工作,为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把安全发展作为红线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方面提升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导方向。践行“双碳”战略,健全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环境监视测定预警系统,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化工园区。

  ——坚持把高端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引入高水平产业和项目,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学品产业新高地,成为上海、中国化工产业的名片。

  ——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根本动力。以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营造创新氛围,释放创新活力,健全综合创新体系,加快开启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征程。

  到“十四五”期末,化工区按照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产业能级再上新台阶、绿色发展达到新高度、数字转型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成为新典范、文化建设展现新标杆、联动发展形成新模式、党的建设展现新作为,打造化工园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优结构的发展示范标杆,继续做好排头兵和先行者,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根据园区“一体化”的开发总体格局以及“十四五”发展趋势,按照“南重北轻、合理地布局、产业协同”原则,围绕化工主体生产核心区域,外侧按照相对集中、灵活安排的方式规划电子化学品、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碳中和、化工科创等功能板块,进行产业引导。根据项目引进、开发进度、土地供应等情况统筹安排,为优质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对接国家和上海市战略需求,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战略指引,以化工制造为核心,优化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完善产业链条、丰富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逐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见专栏1)。

  “十四五”,上海化工区对接国家和本市战略需求,围绕“两个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标国际,进一步向“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的附加价值”方向延伸,形成“主体产业引领、特色产业驱动、二三产业融合”的格局。

  “1”是指大力推动现有企业产业升级,推广替代性材料、清洁低碳能源的应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5”是指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以聚氨酯、尼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碳中和等领域,服务全市三大先导产业等重点产业以及战略任务。

  对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需求。加快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以光刻胶和配套材料、电子特种气体、湿化学品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为重点,引进国际有名的公司和国内骨干企业,培育新兴企业,新增3万平方米以上的专用仓储,联手华东理工大学设立“上海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形成包括创新、检测、验证等服务的产业生态,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电子化学品品种配套率达到70%,成为国内标杆性的电子化学品基地。对接《上海市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挥园区原料、试剂、溶剂等资源以及安全环保管理、公用配套等优势,以涉化关联的原料药、生物医药配套材料等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为上海打造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提供支撑。对接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可降解材料、功能性材料等高端新材料以及专用化学品。对接“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结合化工区原料资源,推进碳捕集技术的应用,探索发展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聚碳酸亚丙酯、碳酸乙烯酯、甲醇等项目,为全市实现“固碳、减碳”目标提供支撑。

  加快化工强链补链延链。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支持园区现有的企业加大力度开展技术改造、使用先进工艺,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生物质及废物基原材料替代等。做好与上海其它石化基地的互联合作,保障原料、合成气等供应。支持园区主体企业,用好现有的乙烯、丙烯等资源,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发展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探索加强原料保障,研究补齐聚氨酯等产业链中的关键链条,推进己二腈等重点项目,充分的利用园区MDI、尼龙等原料资源,强化与重点企业合作,引入下游应用材料企业,延长聚氨酯、尼龙等核心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聚氨酯、尼龙基地。发挥化工区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利用好化工区岸线、码头、仓储等配套资源,推进化工总部、检测、贸易、投资等服务业发展。

  以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功能为战略指引,按照发展创新型经济要求,围绕“核心圈、示范圈、放大圈”功能布局,快速推进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组成部分。精准定位科创核心产业方向,进一步聚焦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材料、微反应等方向,鼓励跨国公司、国有、民营等各类型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通过开放式创新、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推动技术进步。调动创新联盟资源,吸引研发机构入驻、优化科创大赛选拔方式,揭榜挂帅,促进科创资源聚集。统筹科创主体的研发及生产需求,提供具有化工新材料产业特征的研发设计、实验小试、检验测试、中试生产等设备的空间,新建5-10万平方米厂房。探索建设电子化学品等共享型技术开发平台,吸引集聚化工检测及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和专业机构。探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创项目的投资,完善融资渠道,加快科创项目产业化,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一批优质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企业上市。

  发挥化工区“一体化”发展优势、在长三角、全国化工行业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海丰富的化工人才等资源,开拓创新,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品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全力以赴抓好投资促进工作。快速推进化工与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化工区与重点园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战略链接。根据产业、科创、服务贸易等类型项目,逐渐增强专业招商力量,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实施产业链招商、渠道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扩大招商渠道,提高招商精准度。主动对接目标企业,重点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国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及“独角兽”“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或功能性机构,重点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

  坚持安全底线,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狠抓企业责任落实,有效保障园区安全运作,持续发挥化工区安全管理示范引领作用(见专栏2)。

  “十四五”期间,化工区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以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十大重点工程为依托,提升园区安全治理体系,为园区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十大重点工程包括: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重大风险防控与标准化建设工程、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工程、全封闭管理与交通管控工程、火灾防控和消防救援能力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和医疗救援能力建设工程、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监管提升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和防灾能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急“一网统管”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精品培育工程。

  健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园区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及相应职权。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消防安全、特定种类设备、公共卫生、防雷、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区域性专项评估。落实“互联网+安全生产”,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归集安全监管、预警预报、应急救援、医疗卫生、公安、消防、特检等有关部门数据,实现实时交互传递和调用。

  加强危险化学品综合管理。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带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到2025年底,实现“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企业标准化二级以上达标,其它危险化学品、化工企业标准化三级以上达标。依托全封闭管理系统,开发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管系统平台,统筹交通、应急、公安、特种设备等部门,实施重点危化品电子标签管理,实现“路网可计算、人车可测量”。加大粉尘涉爆企业安全管理,推进危险废物、危化品仓储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园区安全管控水平。

  强化作业环节安全管理。加强八大特殊作业安全管理,重点针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开展专项整治和教育培训工作。规范作业安全条件审查和作业许可,严格作业前风险辨识,加强对作业人员作业风险和控制措施掌握能力、现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检查。强化企业开停车和检维修作业安全管理,增强作业环节安全风险辨识,全面排查事故隐患。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统筹园区消防安全布局、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器材装备设置。适情推动化五消防站、消防实训基地等建设。统筹化工区与分区产业关联需求,研究新增或迁建消防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园区应急医疗救援网络,加大化学灼伤、中毒、机械伤害和职业病防治、医疗卫生应急处置的软硬件建设投入。结合新建项目配套新增医疗救助机构,进一步优化水、陆、空协同应急救援的立体航空医疗救助体系。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金山区第三轮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清洁生产以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使园区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环境更加宜人。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完善园区VOCs动态排放清单,持续推进主要排污口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加强VOCs排放全过程管控。深化园区生态湿地的分级改造和运行管理,提升生态湿地的污水处理功能。优化园区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结合土壤重点企业监管探索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联合动态管控。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全过程管控。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机制,继续提升装修等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推进废物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支持企业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探索应用减碳的新技术应用,增加无毒无害、低毒低害和环境友好型原料使用,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探索应用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监测车的地空一体化移动监测新模式,完善环境数据采集体系和环保大数据的动态高分辨实时分析体系,加强大气污染溯源,切实提升园区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企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一体化防御体系-内河”事故废水截留四级防控体系,进一步提升园区突发水环境事件的防范能力。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园区人工湿地功能建设(见专栏3)、启动滨海滩涂保护,实现园区生态板块与湿地、廊带之间的系统链接,构建更加完整的绿地系统和更有韧性的生态体系。建立健全园区生态环境指示物种、指示指标数据库,定期对园区生态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为园区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管理、升级改造、功能完善等提供数据支撑,成为化工园区废水资源化的示范。

  化工区生态湿地扩建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36公顷,将打造结合水质提升、景观优化、水系连通及科普宣教等复合功能的园区最具价值的生态基础设施。

  根据不同阶段的功能需求,湿地扩建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F8地块湿地工艺阶段,占地面积约10.6公顷,构建增强型的湿地;第二阶段,F8地块湿地景观阶段,占地面积约17.5公顷,打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整体景观形象;第三阶段,F7地块湿地景观调蓄阶段,占地面积约7.9公顷,打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

  加快新能源应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机组建设,根据地形条件、风资源情况研究规划沿海等区域安装风力发电机组,落实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任务。参与国家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试点,开展光伏就近交易。发挥园区低成本氢源优势,推动上游低成本氢源供应、中游氢能基础设施布局、下游氢能技术和材料研发的全产业链发展,鼓励园区企业在物流车、通勤车、叉车等车型中加快应用氢燃料电池车,发挥示范效应,为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提供支撑。

  进一步促进园区产品关联度提升、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及副产品的产业共生链网,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探索使用生物质等替代化石原材料,促进源头资源减量化。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水平。鼓励企业探索废气高价值组分回收利用,开展近零排放火炬试点。加强废水、废溶剂协同处理及再生利用,探索高盐废水综合利用,打造近零排放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力争在塑料循环、新型复合可降解材料、环境友好型产品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园区富余资源能源与周边社区共享,鼓励区域废弃物协同处置,促进园区与周边区域循环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废弃物协同处置机制。引进、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循环经济托管综合服务,加快循环发展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网络连接、数据资源集聚和应用感知能力,实施“四网一云一中心”的信息基础设施筑基工程(见专栏4)。聚焦化工区全面数字化转型和六大智能应用体系建设需求,结合园区开发进度,利用路灯杆、监控杆、综合杆、管廊等设施,实现4G/5G信号全覆盖。完善通信管道布局,基本实现园区信息管线形成环网。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中心能级,承载持久化存储和大算力应用。推动大数据决策平台建设,统一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服务目录,实现数据汇聚、系统集成。聚焦网络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全面构建“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园区网络安全保障与综合治理体系,实现重点应用系统网络安全合规率100%、公共区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管覆盖率90%。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以“创新、智能、融合、绿色”为特征的园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四网”,即打造一张高速智能的万兆光网、一张5G引领的移动通信网、一张泛在融合的立体感知网、一张协同可信的安全防护网。

  “一云”,即打造持续聚数、数联增效的绿色云。园区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成为园区基础网络汇聚和智慧应用汇聚的枢纽。

  “一中心”,即打造一个整合开放、智慧决策的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园区运行状态深度感知、快速响应、全域联动和智能辅助决策。

  聚焦智慧政务、智慧业务、智慧服务三大领域,持续完善产业运营、安全应急、绿色环保、公用工程、责任关怀、管理服务等六大应用体系建设。推进智慧政务高效,实现政务服务“一网受理、一网通办”,完善、丰富园区“一网统管”业务场景,打造数据驱动的化工区“碳排副脑”。打造智慧业务标杆,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创新示范,打造10个以上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加速数字化风险管控进程。推动智慧服务提级,围绕公用工程等业务场景,推动以数据和知识为核心的公用工程数联智联体系建设,搭建化工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数字化、社会化创新服务系统,提升数字化赋能职业健康和疫情联防联控潜在风险的预测预警能力。

  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成立化工区大数据中心、园区运行管理中心,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推动国家智慧城市和数字化转型标准、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在化工区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形成10个化工园区智慧化升级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或建设导则。健全数据要素生产、加工、确权、流通、应用和收益分配机制,优化数据采集、协同、共享、应用等各环节流程,推动条线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提升数据治理能级。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园区公共交通短板,兼顾园区发展理念、文化内涵、行为规范之美,打造具有化工特质的外联内畅、美丽绿色的园区全貌。

  加快美丽园区建设。根据“一园、九廊、多点”的生态系统规划(见专栏5),建设区域性杭州湾绿道和具有化学色彩的林荫大道,完善园区绿道廊道系统,整体提升园区美丽形象。重点推进科创中心、沪杭公路与区内主要南北向道路交叉口区域,打造6大“美丽节点”,提升园区对外辨识度。推动生态植物园改造建设“四季花卉园”,种植世界花卉,打造园区对外交流的生态文化展示窗口。融合化工文化元素、企业文化展示等,推进目华路、天华路等主干道两侧景观布置。推进园区生态湿地扩建工程与周边滨海湿地建设、漕泾郊野公园建设的湿地景观联动,打响园区湿地名片。

  根据“一园、九廊、多点”的生态系统规划,建设1条区域性杭州湾绿道,打造纵向雄华路、天华路、目华路3条具有化学色彩的林荫大道,优化完善园区绿道廊道系统。“一园”,即区域性绿地。“九廊”,即雄华路廊道、中一东路廊道、浦东铁路廊道、雄华路廊道、天华路廊道、目华路廊道、南竹港生态廊道、南河路廊道、北银河路廊道。“多点”,即湿地节点、门户节点、斑块绿地等多点布局。

  优化交通配套服务。推动极华路、海思路、雄华路、关华路等项目实施,加快推进配套道路建设。对接周边地区的市域铁路交通规划,研究推进南站到化工区的城市快线,优化区域交通配套服务。充分发挥浦东铁路、金山支线功能,在奉贤分区、金山分区新增公交枢纽和公交线路,提高园区与周边区域连接度。增设若干客运、货运专用出入口,优化客货运交通分离管理。根据需求增补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完善园区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深化行政服务改革。依托“一网通办”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案、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着力提升园区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按照本市“一件事”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要求,梳理园区层面高频事项,新增一批“一件事”,推进其好办、快办,逐件进行“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等流程的“六个再造”。持续优化项目审批,推进工程项目审批服务改革,提高项目建设审批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提高线下服务水平。优化企业服务和监管,加快构建专业化、国际化的企业服务机构,推行企业服务过程全透明、企业情况全知晓、企业诉求全跟踪。

  加强精细化管理。率先打造“数字治理”的精准管理新范式,实施对园区的“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运行状态的全域感知和智慧管理,推动园区全面实现“无锈斑、无露土、无破损、无垃圾、无杂乱、无异味”。激发企业、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主体多元、层次立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推动治理窗口前移,进一步贴近基层,建立起快速响应、有效解决企业和居民诉求的园区治理机制。

  适时推进区内新大用户供气专线建设、变电站建设、污水处理线扩建、工业气体装置扩建、码头二期泊位建设等工程,推动等离子技术项目与园区危废焚烧项目联动,探索以铁路为纽带的陆上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动公用工程企业服务前移,提供园区环保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探索参与本市天然气供应市场化改革,优化企业用气采购机制。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发挥售电公司作用,在降低区域用电成本、创新绿色电力采购模式上取得突破。研究推动化工区蒸汽管网开放,引进周边热力资源,推动蒸汽价格机制优化。

  按照《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构筑化工区特色文化体系为引擎,努力把化工区打造成更具工业文化影响力的“大舞台”、开放包容共享的“新典范”(见专栏6)。

  “十四五”期间,化工区坚持以用文化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用文化思路丰富治理手段、用文化建设优化对外形象为着眼点,着力建设六大文化体系:

  2、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创新生态文化载体,完善生态文化设施。

  3、关怀文化:创新人民至上模式,实施园区暖心行动,推进周边社区共同体建设。

  4、旅游文化:开展化工区文化资源普查,开辟工业旅游线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5、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编撰口述历史文集,打造传统文化弘扬平台。

  6、党建文化:发挥党组核心作用,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深入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凝聚精气神。紧扣化工区安全管理、生态环保、融合共建、高质量发展等特色内涵,结合园区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融入、安全文化入髓、美丽家园建设、责任关怀提升、文化品牌擦亮、文化旅游培育、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氛围营造、党建文化引领十大工程,增强园区职工和企业的精神力量。

  增强获得感。组织传统文化进园区、社区活动,把园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周边社区共同体建设,发挥好志愿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化工区人的幸福指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园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文化建设。

  弘扬正能量。增强园区对外宣传能力,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引擎,结合新媒体运用,打造化工区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对外展示园区经济效益与文化发展齐飞的高端形象。通过加强对化工区的标识、吉祥物、图案、色彩、专用字体等视觉形象设计及应用,进一步强化化工区的文化表现力和品牌推广力。

  进一步构建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推进机制,打造“政府营造社会责任环境、企业自觉实施责任关怀、协会提供行业引导和规范、员工自主参与责任关怀、社区认同化工文化”的新格局。

  完善工作推进体系。出台责任关怀指导性政策,构建责任关怀评估体系,建立园区和企业双体系责任关怀评估机制,设立责任关怀工作培训基地,科学性、系统性统筹推进责任关怀工作。建立园区与社区互访互动机制,打造集服务及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责任关怀服务站点。扩大公众开放日参与对象、参与形式,深化“健康立档、爱心助医”活动。深入开展“好邻居、双结对”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项目。引导企业签署责任关怀承诺书,建立责任关怀激励机制。

  建设健康园区。结合化工产业的特点,从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建设等方面将健康融入园区建设与管理,先行先试,形成健康园区-健康企业-职业健康达人的创建模式。健全健康园区管理制度,建立鼓励企业参与健康园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园区企业组织健康企业创建工作,营造支持健康园区建设的环境,提供健康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职业危害干预等多维度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见专栏7)

  积极打造健康的园区环境,力争实现九个“100%”: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达到10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100%;职业卫生建档率100%;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100%,合格率100%;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100%;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率100%;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100%。

  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的战略定位,提升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公共服务能级,加大在户口、住房、医疗、教育、资金等方面人才政策供给,加强综合管理型、专业技能型和一线“工匠型”人才的引育力度,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大培育一批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挥重点化工园区龙头带动作用,服务长三角化工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破壁垒,推动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深化区域间多元化的合作交流,推动化工行业统一提升标准、加快技术等平台共建共享。建立区域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促进园区间技术、数据、管理经验等信息共享。组织建立区域环保联合监管机制,共同制定提升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相互进行环境监控技术指导。整合长三角各园区的应急资源,构建应急综合救援基地,强化应急预案、应急力量、大型应急设备的共建共享,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商共建科技创新中试基地、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技术转移及交易平台等技术创新平台,提供共享创新服务。联合各大园区与区域内知名高校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制、人才交换机制、联建实习基地等,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全市“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深化化工区与金山区、奉贤区的联动发展,提升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集聚度和显示度,打造具有化工特点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道路,共同开创具有化工行业特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集聚市级、化工区和金山、奉贤区政策,提升化工区招商引资竞争力,加快引进优质项目、推进现有项目改造提升,做好招商稳商工作。发挥两区社会资源优势,提供人才薪酬奖励、购房租房、落户就医、子女就学等服务,加快引进专业人才。探索在奉贤新城、金山湾区建设专业产业社区,涵盖商务、办公、住房等功能,吸引企业总部落户、发展配套服务业。发挥化工区与周边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协同优势,打通园区与大学城之间的通道,完善区域的外部交通,率先打造具有化工行业特点的产教融合模式(见专栏8)。

  根据《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结合化工行业特点,推进上海化工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培育、集聚化工行业的研发、实验、教育、培训等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争取成为行业示范。

  ——探索科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与华东理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合作,研究探索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建众创空间、建设新型实训创研基地等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人才培养一体化等融合发展。

  ——探索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结合化工区与各大高校需求,探索搭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实体公司运作、建立产教融合促进等组织管理、配套服务模式,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融合成效提供支撑。

  ——探索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借鉴各地经验,结合产教融合需求,研究探索化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一批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统一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执法尺度”的要求,深入推进金山、奉贤分区一体化管理工作,共同打造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以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产业联动,推动公用工程互联互通,提升分区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协调区域安全应急环保监管系统,统一安全环保标准,统筹危化品仓储配套,加强应急联动,共建专业队伍,整合工作资源。支持金山分区以高端物流、检验检测、科技研发与孵化、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拓展区以绿色材料为核心、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两业并举,逐步提升综合实力。支持奉贤分区以承接化工区产业链延伸和配套为核心,重点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水性材料、高端胶黏剂产业、高性能膜材料、高端医疗材料、化工生产性服务业等,打造化工新材料特色园区。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化工区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构筑严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构筑在管委会党组领导下的园区党建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园区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促进园区各级党组织以及工会、知联会、青工委等群团组织各正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到实处。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自觉把党章以及党内重要法规作为指导党内工作、党内生活、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把干部政治关、廉洁关、素质能力关,加大发现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夯实园区基层基础。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发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主力军作用,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突出政治指向,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基层党建工作日常经费投入,推动各种党建资源开放共享,延伸新时代党的工作手臂。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规定,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和完善党组党委统筹谋划、相关职能部门分类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责任落实体系,严格落实年初明责、年中析责、年底述责、全年履责、全程督责的过程管理和“闭环”机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强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化工项目对于对本市城市安全运行、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安全有支撑作用、并带动了相关贸易、总部、研发等配套产业发展。对接市有关部门,结合化工行业特点,争取配置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各类指标,保障项目落地、推进园区发展。

  通盘考虑重大项目支出资金安排,切实保障园区重点发展项目。做好新一轮化工区专项发展资金政策延续,适时修订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专项资金扶持方向,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争取国家与本市产业专项政策的支持,推进区级企业扶持政策在园区落实落地。

  以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工作主线,支持发展公司开展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履行开发主体功能类职能,全面服务于“两个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以及基础设施、美丽园区、智慧园区等建设,快速推进环保集成服务与化工产业链服务,探索布局新领域、新业态,打造与化工区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功能性企业集团。

  结合化工区高端制造、化工科创以及服务贸易等发展重点,对接奉贤新城和金山滨海地区建设,规划化工区连接市区的轨交快线,进一步加强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将规划中主要目标任务项目化。做好规划衔接协调,强化规划作为制定年度计划、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和各责任部门的工作规划中。实施监督评估,强化对指标完成情况的持续跟踪、评价与考核。